來源: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道,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2月15日在第五輪中國-歐盟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上指出,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針對當前出現的下行風險,已出臺一些政策,正在考慮新的舉措,努力改善行業的資產負債狀況,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回暖。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城鎮化仍處于較快發展階段,有足夠需求空間為房地產業穩定發展提供支撐。
分析師指出,國家副總理公開表態稱“房地產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是近年來比較罕見的,這或意味著國家對房地產業的調控基調全面轉向以穩定為主,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 明年可能會進一步出臺政策化解行業風險,推動市場回暖。
“此次劉鶴的講話,預示著房地產管理的基調已經轉向了全面穩定、復蘇市場和需求,同時加大力度防范和化解風險,推進存量項目重組和并購。”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在發給界面新聞的點評中寫道。
他指出,房地產是最大的內需之一,衣食住行四大方面中,唯獨“住”還發展不足,特別是從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居民在住房面積、配套設施、物業覆蓋等方面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劉鶴的講話為房地產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各個市場參與主體都要充分認識到房地產業在產業、宏觀經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外,劉鶴提到“正在考慮新的舉措”,這意味著2023年監管層可能會進一步出臺新政策,推動市場回暖。
不過,他強調,對“支柱產業”的理解,不能簡單以放松調控或收緊調控來評判,以防陷入“一放就亂、一抓就緊”的尷尬局面。接下來,仍要從“房住不炒”、“良性循環”、“因城施策”等大方向出發,規范市場秩序、激活合理住房消費,只有這樣,房地產業才會更健康地發展,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發揮重要的作用。
回顧歷史,2003年以前,沒有房地產業是“支柱產業”一說。2003年8月,國務院在《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中指出,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是“支柱產業”的提法首次出現,此后房地產業迎來了近20年的高速發展期。
據易居研究院的測算,1998年,全國房地產業增加值為3000億元人民幣,2020年,房地產業增加值達到7.4萬億,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為15%,既超過了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12%的復合增長率,也超過了第三產業14%的復合增長率。在GDP和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房地產業發揮了積極的拉動作用。
房地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房價也水漲船高,遠超居民工資增長幅度,且和整個金融體系乃至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高度捆綁,風險不斷升溫。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住不炒”,此后,除了2017年,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必提“房住不炒”。
房地產業是“支柱產業”的提法最近一次出現是在2021年12月,當時國家發展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2021-2022中國經濟年會”上講話時指出,“房地產是支柱產業,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費”。這一講話的背景是,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業在金融去杠桿、樓市調控、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多重打擊下深度下行,并嚴重影響到地方經濟增長,個別房企信用暴雷甚至危及金融穩定。
分析師還指出,劉鶴此次講話與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中對于住房消費的支持一脈相承。
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其中提到,促進居住消費健康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房地產市場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促進家庭裝修消費,增加智能家電消費,推動數字家庭發展。
“從美國等發達國家來看,盡管城鎮化率已經觸頂,超過80%,但住房需求還是比較大,也是居民消費第一大支出,房地產對GDP的貢獻率在12%-13%。對于我國來說,過去開發、銷售、投資等建設和流通市場比較繁榮,但居民居家、設施設備更新換代、社區功能建設、公建配套等涉及到消費的方面投入和建設比較少,房地產的貢獻率不足10%,這也是劉鶴提出‘房地產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底氣。”李宇嘉說。